援藏手记丨在桑珠孜区医院妇产科的日子
医疗队所在的日喀则桑珠孜区人民医院是二级甲等医院,20多年来几经搬迁,远离闹市,与日喀则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相隔不远。妇产科是桑珠孜区重点专科,以产科为主,病人来自桑珠孜区下辖的10个乡及城南城北2个街道办事处。每天清晨,太阳还躲在大山后面,桑珠孜区人民医院的产科病房就被朝霞唤醒了,或者说产科病房彻夜无眠。全世界家里添丁的喜悦都大差不差,农牧区的藏民生孩子还是蛮有仪式感的。丈夫拖着行李,拽着老大,背着老二,陪着临产的妻子来分娩,家属团跟在后面,提着大大小小的暖瓶(酥油茶)或者干脆是拎着大块牛肉和酥油以及生活用品,队伍很是壮观。伴着新生命呱呱啼哭,一大家子一下子忙碌起来,每个人都是笑吟吟的。后藏农牧区藏民的穿着打扮、婚育风俗与内地差别巨大,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。初来乍到,我每天被新奇感填满,常常恍惚得就像进了时空隧道……一周后,我就没了看光景的心思,这里的孕期风险评估、产房的基础设施和制度、产科急救管理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等的细节,都让我忧心忡忡。于是从孕期保健抓起,我在桑珠孜区医院妇产科的帮扶工作开始了。
规范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,提高孕期保健水平
高危孕产妇五色分级管理制度,是在孕前或孕早期筛查出高危因素,孕期分级管理、动态观察,以最大限度降低妊娠风险,已在全国实施多年,在自治区并无例外。藏区妇女身材瘦小、营养状况差,加上早婚、早育、多产、妊娠间隔短,使妊娠风险增高不少。这里交通不便,医疗资源匮乏,又有生育崇尚自然的风俗——“该怀时就怀了,该生时就生了”,孕妇常错过最佳的筛查时机,对孕期保健也很不重视。我查房时,见到病历记录上写着“末次月经不详,预产期不详”,“ΧΧΧ筛查未做”,“孕期产检1次”,入院无辅助检查(来不及)……真的很不淡定。对于我这个在三甲医院的产科成长起来的、以产前筛查及诊断为亚专业的大夫来说,就连胎儿的疾病诊断都能够精准到基因层面,竟然要在对孕妇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生小孩,多可怕、多不可思议!于是在日常工作中只要大夫咨询我关于孕妇的问题,我都首先发问“月经规律吗,预产期是几号”、“常规的化验有问题吗”等等以强调产检重要性;我让所有的产科医生认真学习《孕期保健指南》,做好妊娠风险评估分级,克服困难把五色分级管理落到实处,并推动了桑珠孜区妇幼处面对全区乡级妇保人员的《孕期保健及高危孕产妇五色管理》线上线下同步培训。意识的转变需要时日,但只要努力就会有成效。医生们都知道准确的孕周关系到孕期管理和分娩时机决策,同时也认识到,孕期保健与高危筛查是将预防为主的理念融入到产科,做好孕期保健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首要措施;产科医生不但要有“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”的豪气,更需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智慧。
△点评病历
△参加新生儿死亡病例讨论
以新生儿复苏为开端,加强产科急救管理
到区医院工作的第二周,妇产科迎来了日喀则市的妇幼工作大检查。日喀则是自治区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最高的地区,在检查反馈时特别提出了产科急救的问题。助产机构无论级别高低,可能都会遭遇危急重症抢救,快速反应的前提是有流程、有演练、有讨论。我建议所有的急救流程以急救卡的形式呈现,放在产房醒目的位置,触手可及,不但抢救时方便查看,也利于值班人员平时学习,得到主任及护士长的一致响应。
△为妇产科全体医护讲解新生儿复苏流程要点
△手把手教授新生儿复苏步骤
区医院的产儿科相隔很远,且没有新生儿科,急会诊时儿科大夫跑步行进畅通无阻的情况下至少需要8分钟到产房;而产房除了1个成人用复苏气囊外,什么新生儿复苏的物品也没有。以往产房出现新生儿窒息,都是复苏后转到人民医院新生儿科,在没有复苏用品、人员缺乏培训的情况下,复苏效果可想而知。每当产房有孕妇分娩我都脊背发凉、心虚的直跳,简直控制不了自己急躁的情绪:没法干!这样的条件也敢生孩子!静下心来后,我决定以新生儿复苏为开端,逐一进行产科各项急救措施的定期培训和分组演练。我与吉巴主任一起,反复与院里沟通,为产房配备了全套新生儿复苏用品及演练的模型;并让大家达成共识,在医院当前条件下,新生儿急救产科医护人员是责无旁贷的,新生儿复苏是每个产科医生及助产士的必备技能。我给产科全体医护人员做了新生儿复苏培训,培训后的分组演练,大家兴致盎然,信心倍增……过了几天,下夜班的参木拉绘声绘色地描述,夜里有孕妇产程很长,羊水过少,想到新生儿窒息的可能和其他种种可怕的结局,在班人员心都提到了嗓子眼,她们提前按照演练过的步骤,呼叫了儿科医生,准备了各种物品,拉开阵仗——但一切顺利,母子平安,什么都没发生!哈哈哈!看她兴奋的样子真为她高兴。对啊,这是产科大夫多熟悉的场景啊,这才是产科,每个新生命诞生,或母亲或孩子都可能伴随一刹那的命悬一线,产科医生绝不能打无准备之仗。我盘算着,接下来还要陆续进行其他产科急救科目的培训及演练。写到这里,忽然很想家,想念在青岛的同事,感恩在无数个心惊肉跳的夜班里我们曾经共同奋战过。
授人以渔,能渔否?关注科室间协作及制度保障
记得医疗队临行前,杨书记曾经反复强调,要把医疗技术带上高原,“授人以渔”,远胜过“授人以鱼”。这里产科门诊量不大,危急重症少。刚来时我浑身是劲,但手术少,急得我手直痒痒。医生们也热切盼望着,青岛的援藏专家能够带领他们开展手术。而我发现桑珠孜区医院虽有多年援藏的积累,做个急症剖宫产手术却不简单:可吸收线要有库存、检验科得能做急查项目,紧急用血要有流程,手术室需常备液体药品,麻醉科需安排急诊值班人员……近一年多时间里,产科竟然连一台剖宫产手术都没做过。年分娩量1000例上下的助产机构,顺转剖必须要转诊,这是难以想象的,对分娩的安全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。要安全,要发展,不能没有急症剖宫产。可简简单单的一台手术,也需要多个科室彼此协作,缺少哪一环都不行,整体的协调运转得靠制度化执行。为此我专门跟院长探讨急症手术时各科室的协作问题,发现各环节好像都有对策,只是没有制度保障,院长非常支持援藏工作,每次都全力协调。因而我想到,援藏关键在于一方面因地制宜地传授新技术,另一方面也在于促成搭建多科室合作平台,使医院可持续地拥有开展新技术的能力。授人以渔之后,能不能渔,还得看有没有渔船、渔网,可能并非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。从这个角度讲,只有当各个科室建立起制度流程,并能够连动运行、支撑起新技术的开展,才是真正的“授之以渔,而能渔”了。很多次半夜醒来,“桑珠孜区人民医院”红色的霓虹灯大字就映在白色纱窗上,夜深人静时我冷静思考调整定位,打腹稿拎清下一步培训计划,既要力所能及,更要适合医院现状。
藏区的患者依从性好,言语简短音低,语调柔和,来了三个月,从未见她们与医护人员冲突,就连产房里也柔声细语,好像大夫跟孕妇有商有量地就把孩子生了,医患关系十分和谐。我的藏族新同事们性格开朗、能歌善舞,很好相处。
定期查房、病例讨论、讲座,日子过得飞快......
文/本部产科 李园美
校对排版/文化宣传部 叶梓 姬伟
往期精选
◆ 海南随队手记 | 那些写在队员们日记里的勇敢与柔情◆ “体医融合”新成果丨中华运动康复医学培训工程青岛培训中心成立◆ 对口支援“无缝衔接” 续写东西协作“山海情”◆ 宋宋漫健康丨肠道检查 人到中年必须重视的一场考试◆ “神奇”自体血提炼“再生药” 对因治痛实现自我疗愈
来都来了 点个赞再走吧~~~